見賢思齊,大學文化需要賢者引領—— 高新波教授談大學文化建設
記者 秦 明
來源:http://www.xde6.net/view-21132.html
編者按:“建設大學文化、創建和諧校園”是學校年度工作重點之一。學校在2009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大學理念、深化大學內涵、凝練大學精神,扎實推進富有西電傳統與特色的大學文化建設。上半年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如何強化辦學特色、建設大學文化是廣大師生關注度很高的一個問題,制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2015年大學文化建設規劃》也被列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整改落實方案》之中。
鑒于此,為了開闊視野、集思廣益,激發師生對大學文化建設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進一步推動工作,《西電科大報》從本期開始,開設“專家教授論壇”,邀請本校各個領域的專家教授暢談對大學文化建設的認識與思考。歡迎廣大師生參與進來,開動腦筋,為學校文化建設建言獻策。
高新波 教授
“塑造大學文化,首先必須確立道德底線,即是非標準;其次,必須要有引領和熏陶,高尚是需要賢者去引領的。”
記 者:經常有師生說,西電的文化氛圍不夠濃厚,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您覺得應該如何加強西電的大學文化建設?
高新波:西電的文化氛圍,部分缺失的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價值。所以,要建設西電的大學文化,首先應當把西電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體現出來。要樹立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非正義。如果正氣不去弘揚,邪氣不去鞭撻,人們就會慢慢習慣這種氛圍,即便做了不太道德的事情,也不感到羞愧;久而久之,有無正氣,大家也就無所謂了。
建設大學文化,必須重塑道德體系。一所大學,應該有是非的標準,也就是說要有大學的道德底線。這是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為什么會感受到大學缺少文化?一方面,是因為大家整天忙忙碌碌,很少有時間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大學本來應該是安靜優雅的場所,應該在校園里能夠看到名師大家們經常散步、沉思,或坐下來討論問題。但是現在的校園,你看不到討論問題的學者,看不到暢談理想的學生,只有忙忙碌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行人。
另一方面,文化氛圍需要引領和熏陶。高尚的人應該去引領文化的發展。就像保錚院士,老先生雖然80高齡,仍堅持每天按時上下班,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奮斗,親自閱讀文獻資料,定期與學生交流,這種奮斗不息的精神,不由人不由然而肅然起敬。這就叫見賢思齊!
因此,塑造大學文化,首先必須確立道德底線,即是非標準;其次,必須要有引領和熏陶,高尚需要賢者去引領。否則,高尚就只能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也就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證。
“學術上的競爭應該是比貢獻。SCI、科研經費這樣的標準有失公允。”
記 者:前面談到了文化氛圍的引領,您能不能談談學術氛圍的建設,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
高新波:學術氛圍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學術氛圍濃厚、大師云集的地方往往會形成一個個學術的重鎮,在眾多的學者心中這些學術重鎮就像宗教信徒心中的圣城一樣,它吸引廣大的學者,讓所有人都知道該去什么地方學什么知識,并以去那里學習為榮。
從每個個體來說,做學問的人應該有所追求,我們應該以追求學術而感到驕傲。但是,現在學術區塊劃分過于嚴重,自己從事的研究領域就不希望別人再涉足。因為項目、課題、經費都是從國家來的,競爭時只會有一個團隊勝出,這就導致學術研究有了排他性。實際上,如果大家都是真正在追求學問、解決問題,那么研究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可見,當前存在的問題,表面上是學術的排他性,實際上是利益的排他性。
記 者:利益的排他性阻止了學術競爭,那么學術競爭的標準應該是什么?
高新波:學術上的競爭應該是比貢獻,比解決了什么問題,而不是比SCI論文的數目、科研經費的多寡,這樣的標準有失公允。回想過去,人們評價一個學者的成就主要是看他做了什么事情,比如鄧稼先,用“兩彈一星”四個字描述足矣!而現在人們大多關心一個學者發表了多少篇論文、出版了多少部專著、爭取了多少科研經費,而他究竟做了什么工作,解決了什么問題,卻無人問津。實際上,對學術來說,成果不應該是發表文章的數量,應該是一個人最終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
“要想產生思想,必須有產生思想的土壤和氛圍;要想產生知識,就不能夠禁錮和束縛。”
記 者:真正的大學理想應該是什么?如何去實現大學的理想?
高新波:理想這個東西,應該是一個人、甚至是幾代人共同追求的東西,現在都是演變成當年、最近幾年要做到的事情,所以這不是理想,而是目標。關于大學的理想,國外一般定義為探求知識、追求真理,也就是對人類已知和未知事物的探尋,其中有科學的,也有技術的。
為了追求真理,首先要講平等和民主。如果學者之間不能夠平等對話,見了面等級森嚴無法討論問題,就談不上探究真理了。第二,還不能夠過于急功近利,這往往是造成迷失長遠目標的根本原因之一。第三,要形成多元化的價值評價體系,不能夠拿一套標準去衡量所有人。第四,還要學會激勵人、肯定人,適度的表揚往往使人心情順暢,更有利于人的進步。
記 者:請您談談學術自由、學術平等與學術思想在大學文化中的位置?
高新波:大學是一個產生思想的地方。知識是存在的和可以學習的,而只有思想是可以創新。這就是愛因斯坦說的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和思想是無限的。要想產生創新的思想,必須有產生思想的土壤和氛圍;要想產生知識,就不能夠有禁錮和束縛。
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學術必須擁有自由。可以說,自由向上是完全開放的,自由往下是有底線的。只有有了學術自由、學術平等,以及更高的追求,我們才可以不斷產生新思想,才能持續促進社會進步。
“我們必須在‘朝著科學本身發展’和‘與社會接近程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記 者:傳統的觀點認為,大學的貢獻主要有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人才培養三個方面,作為一名從事工程研究的人,您能夠為我們談談大學的貢獻嗎?
高新波:大學對于社會的貢獻,分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沒錯,不過就當前形勢講,還應該加一個功能,即國際交流。不同的學校,都應該具有這四個功能,只是這四個方面的權重對不同的學校而言應該是不一樣。用數學語言來說,這是一個帶約束的優化問題,要解決它,就是要優化這組權重參數。
另外,還可以把這當著一個正則函數的求解問題。我們知道,最早的大學不是研究技術的,它更多的是研究科學。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研究領域慢慢分化,才逐步和社會越來越近。如果我們把朝著科學本身的方向發展定義為待優化的函數,把與社會接近的程度定義為正則函數,那么所得到的整體目標函數就是大學的貢獻。因此,我們必須在“朝著科學本身發展”和“與社會接近程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對西電這樣的工程技術類大學,和社會接觸的程度比較近,所以必須重視它與社會接近的程度這個正則函數。如果該正則項太大了,我們就偏離了科學;正則項太小了,就實現不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兩個興趣相投的強手在一起,如果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相互激勵,必然能夠激發出熱烈的思想火花。合作只有到了這個程度,才能夠產生大成果。”
記 者:在科研工作中,您認為需要怎樣的合作才能做成大事、出大成果?
高新波:做事情,單槍匹馬很難,需要團隊。不過,團隊中光有旗幟和尖峰也不行,還得有高臺。我們需要領袖人物,但更需要大批踏實的追隨者和骨干人員。可惜,當前我們還沒有形成很好的鼓勵人去大兵團作戰的文化和氛圍。
另外,還要強強聯合。這種強不是互補性的強,互補容易,因為沒有競爭;真正意義上的強強聯合,應該是同類型聯合。兩個興趣相投的高手在一起,你做得越好,對方的反應才越大!二戰時,德國一個研究核潛艇的科學家被前蘇聯逮捕,前蘇聯的專家很想了解這個科學家的的研究成果,但嚴刑拷打沒有問出來,而當他面對一個和他同樣水平的科學家的爭論時,他和盤說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兩個同類型的強手在一起,如果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相互激勵,必然能夠激發出熱烈的思想火花。合作只有到了這個程度,才能夠產生大成果。
記 者:能夠為我們談談文化特色么?我們該如何凸顯特色?
高新波:特色必須有載體。這個載體是什么?我覺得必須有一個實物,有一個看得到的東西。人們透過這一實物自然會聯想到他的內涵。當然,特色還必須凝練。在沒有形成特色的時候,需要不斷凝練,然后再去進一步強化和堅持。大學的特色是歷史形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學校或者個人要想凸顯自己的特色就必須鼓勵競爭寬容失敗。每一個人要學會競爭,而不是逃避競爭、拒絕競爭。學校和個人要強調競爭的過程,而不是強調競爭的結果。一個人,有一個目標,然后付諸于努力,即使目標沒有實現,他也會因此而成長和進步;成功固然可取,但是失敗也是一種收獲,在奮斗的過程中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只有有了包容失敗的氣度,這才叫大學!
“學校的管理要有規范,要有制度,各個部門的工作流程要具有相似性。”
記 者:作為科研、管理雙肩挑的干部,請談談您眼中的管理工作。
高新波:管理很瑣碎、很辛苦,付出不比搞研究少。做研究一方面促進了學校的科研和學科建設,另一方面還兼顧了個人的發展和知識增長,對自己和學校都有利;管理則更多是為了學校,是一種間接的利益,一點都不輕松。另外,我校目前管理隊伍嚴重不足,一個人要干好幾個人的工作,每天疲于奔命,難以坐下來思考問題改進工作。
記 者:管理很辛苦,那為什么我們時常聽到教師對管理干部頗有微詞呢?
高新波: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有些部門長期以來過于強調服務的優先級和針對性,而忽視了更廣大師生的日益增長的均衡服務的需求。
記 者:如何加強學校管理?
高新波:學校的管理要有規范,要有制度和流程,要使被服務者舒心滿意,各個部門的工作流程最好要具有相似性。對于習慣的流程,大家自然就有親切感和舒適感。這方面,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麥當勞的“精確復制”的服務理念。
西電科大報 2009年10月10日
相關信息 高新波教授主頁 http://www.bjpacx.com/faculty/xbgao/